在晨光中,手中的擀面杖犹如一位舞者,在案板上演绎一曲优美的舞蹈。“叮”的一声,银光闪过,擀出的面皮宛如圆月,透过窗外的梧桐碎影,能看到它边缘的薄如蝉翼。
回想起初学包饺子的日子,那时我技艺尚不熟练,总是被母亲戏称为“小螃蟹”。手指常常被黏糊糊的面团困住,馅料总是放得太多或太少。记得某个除夕夜,我偷偷把一个露馅的饺子藏在竹帘最底层,却还是被眼尖的姑姑发现。那时的场景仿佛一幅生动的画卷,全家人围坐一起,笑声连连,热气腾腾的饺子蒸腾的热气模糊了玻璃窗上的冰花。
如今,我的竹帘上总能绽放出一朵朵整齐的“白牡丹”。手法熟练,三指轻拢面皮,肉馅伴着新鲜的荠菜稳稳落座。右手拇指压出漂亮的褶皱,就像弹奏琴弦一般,左手则转动面皮,如同拨动玉盘。十八道褶子依次绽放,形如盛开的花朵。爷爷赞叹不已,说我包的饺子煮多久都不破皮,咬下去汤汁四溢却不腻人。
上个月,外婆八十大寿。我用甜菜根汁和出粉色的面皮,包了整屉玫瑰花形的虾饺。当寿桃般的饺子在沸水中浮沉时,表妹兴奋地用手机不停拍摄。外婆戴着老花镜,仔细数着饺子上的褶子,突然眼眶泛红。她回忆起妈妈小时候也是趴在她案板边学捏褶子的情景。
此刻,厨房里弥漫着熟悉的麦香,我恍然大悟。原来那些笨拙的褶皱里,不仅藏着调馅的秘方,更承载着代代相传的温情。当全家的筷子伸向同一个青花瓷盘,当薄皮裹着满月的圆满,这指尖的舞蹈便成为最温暖的团圆仪式。在这美好的时刻,饺子不仅仅是一道美食,更是家人间情感的纽带,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