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謖,字幼常,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大臣,出生于襄阳宜城,即现今的湖北宜城南。他与孔明一同辅佐汉主刘备,曾在一殿为官,同朝为臣。马謖才华横溢,得到了诸葛亮的器重,被任命为参军。他的命运却因一次失误而发生了重大转折。
在诸葛亮北伐的过程中,马謖因作战失误导致街亭失守。这一事件在小说《三国演义》中被描绘得惊心动魄,成为其中的精彩片段之一。罗贯中的作品中,第95、96回详细描述了马謖拒绝劝告而失街亭的经过,以及诸葛亮挥泪斩马謖的情境。马謻在街亭失败后,负荆请罪回到诸葛亮的大营,而诸葛亮则悲痛欲绝,最终下令斩首马謖。这就是广为人知的“孔明挥泪斩马謖”的故事。
历史上的真相是否如此呢?诸葛亮的形象自然高大,军纪严明,而马謖虽然在历史上并非显赫一时的大人物,但他因为失街亭一事而负荆请罪,虽然最终招来杀身之祸,但他的知名度也因此大大提高。关于“斩马謖”的真相,我们可以在西晋时陈寿所著的《三国志》中找到答案。《诸葛亮传》、《王平传》、《马謖传》以及裴松之为其做的註释中,都有关于这一事件的详细记叙。
马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波折与传奇。他与诸葛亮的交往,以及失街亭事件的始末,都是历史中的重要篇章。他的才华、勇气以及对国家的忠诚,都使他成为后世传颂的人物。而关于他最后的命运,无论是小说中的描绘还是历史记录,都让人感叹不已。马謖的一生,既有辉煌的时刻,也有遗憾的落幕,成为历史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