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江苏昆山的一个夜晚,一起震惊社会的暴力事件发生了。时间回溯到2018年8月27日晚,江苏昆山震川路与顺帆路路口,这里发生了一场由行车剐蹭引发,最终却演变成持刀暴力冲突的悲剧。
涉事双方的身份背景截然不同,一方是多次犯罪、满身纹身的刘海龙,另一方则是普通打工者于海明。当晚,宝马车违规变道引发摩擦,醉醺醺的刘海龙下车后率先动手,并持刀追砍于海明。这场冲突仅仅持续了7秒,却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。
在这起事件中,刘海龙长刀挥砍的动作失控,刀脱手落地。于海明捡刀后反击,连续砍中刘海龙腹部等部位,最终导致刘海龙逃向宝马车后因失血性休克死亡。关于这一事件,社会舆论普遍支持法院判决的正当防卫认定。网友们认为刘海龙的行为咎由自取,案件体现了正义无需向非正义让步的原则。
这起案件成为了一个标志性事件,推动了司法实践对正当防卫制度的重新审视。关于正当防卫的争议点之一,在于海明追击行为是否属于“事后防卫”。法院结合实际情况,认定于海明的防卫行为是适时的,因为他的行为具有防止持续侵害的可能性。这起案件也引发了公众对正当防卫的讨论,促使司法机关更加注重保护防卫者的权益。
事件发生后,刘海龙的背景被曝光,其多次犯罪前科和“黑社会”形象引发热议。而于海明则回归了平静的生活,这起案件并未对他的生活造成长期负面影响。如今,刘海龙生前供职的典当铺已经被转租。这起案件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:遵纪守法的重要性以及正当防卫的合法性和必要性。这不仅仅是一起普通的暴力事件,更是一堂生动的法治教育课。通过这起案件,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法治精神和社会正义的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