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洞的神秘面纱逐渐揭晓于我们眼前,它的诞生过程与中子星的诞生颇为相似。想象一下恒星的核心,在重力的无情压迫下不断收缩,如同被猛烈挤压的弹簧,发出强烈而狂暴的能量。当核心中的物质在压力下逐渐转化为中子时,收缩的旅程便暂时停止,形成一个坚实的星体,这里的时间和空间都被压缩、扭曲。
黑洞的形成却更为神秘和极端。当恒星核心的质量大到连中子也无法承受这种压力时,它们会被强大的引力碾碎成粉末,留下一个密度大到超乎想象的物质。这个物质聚集的点,就是我们所说的黑洞。它是一个时空极度扭曲的奇点,周围环绕着一片空洞的天区,这里吞噬邻近宇宙区域的所有光线和任何物质。
想象一下美国宇航局观测到的超大质量黑洞和它周围的物质盘。那些炽热的物质团——有的呈粉红色,有的呈黄色,每一个的体积都与太阳相当。它们环绕黑洞,在较近的轨道上运行。科学家们推测,在所有大型星系的中心,都存在着这样的超大质量黑洞。
这些黑洞一直在不断地吞噬物质,被称之为“活跃星系核”的物质不断下落。由于周围环绕着明亮且温度极高的物质盘,黑洞的真实质量并不容易确定。最近,《自然》杂志的一篇研究论文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发现。通过对绕黑洞旋转的物质的研究和计算,科学家们发现,已知星系中心的37个黑洞的质量比我们之前预想的要小。这一发现无疑为我们理解宇宙最深处的秘密提供了更清晰的视角。黑洞的真相究竟是什么?科学家们仍在不断和揭示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