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文献溯源
“龙行龘龘”这一壮丽词汇,最早现身于南朝梁代的古籍《玉篇》之中。这部典籍是由顾野王所编纂,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,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楷书字典,其地位与《说文解字》相提并论。在这部典籍中,明确记载着“龘,音沓,龙行龘龘也”,向我们揭示了“龘”字的起源及其含义。
与此“龘”字与东汉许慎所著的《说文解字》也有着深厚的渊源。在这部著作中,收录了“龖”字,其结构为双龙组合,释义为“飞龙也,从二龙,读若沓”。而“龘”字则是“龖”的进一步衍生,其结构为三龙叠加,更加强调了群龙飞腾的壮丽景象,丰富了字的意象。
二、字形与音义探微
从字形上看,“龖”字为双龙叠加,犹如两道龙影在空中交汇,给人一种飞龙之状的视觉感受;而“龘”字则是三龙叠加,更加密集动态的视觉效果,给人一种群龙飞舞、气势磅礴的震撼。
在音义上,“龘”字的读音为“dá”,与“沓”字同音。其原始的含义是描述群龙腾飞时的密集、迅疾之态,表现出一种昂扬热烈的气势。这种气势不仅仅是龙的活力表现,更是中华民族勇往直前、奋发向上的精神象征。
三、文化象征意义的深入挖掘
“龙行龘龘”这一词汇,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。古人在天文观察中,将“龙”与天上的星宿关联起来,甲骨文中的“龙”字与“龙星”的排列一致,展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观察。而“龘”的动态特征则与阴阳转换相呼应,体现了中华哲学中对天地万物运行的理解。
在现代,“龙行龘龘”这一词汇因2024年央视春晚的主题而再次进入公众视野,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庆典结合的典范。这也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,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“龙行龘龘”这一词汇,源于古代的字书,通过字形的叠加和音义的延伸,不仅承载了古人对天象的认知,也延续了中华文化中龙图腾的精神内核。这一词汇不仅仅是一个词语,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,是中华儿女奋发向上、勇往直前精神的体现。